社保基数、最低生活保障事关劳动者切身利益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,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。国家发改委也明确,要适当加快提高最低工资标准,2025年原则上所有省份都要调整。
近日,上海陆续对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、职工医保统筹基金、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相关标准进行了调整。那么,面对这一轮民生保障标准密集调整,哪些人会受益?又将带来哪些影响?
相较于调整幅度
劳动者更关注调整趋势
在传统印象中,社保基数、最低工资标准等民生保障待遇的调整,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往往是保洁员、保安、前台服务员等群体,他们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,议价能力也不高,各保障待遇的上调意味着变相涨薪。但从记者调查来看,近几年受直接影响的人群已发生变化。
“我是从外地来上海打工的,日常吃住哪哪都要花钱,要是什么都踩着最低的保障线,根本生活不下去。”在普陀区一小区工作的保安坦言,如今的工资虽然不算高,但比在家乡打零工强。记者在求职软件搜索保安、保洁等岗位信息看到,开出的价格普遍在4000元至7000元不等,上海某知名物业公司对记者表示,保安更看重到手工资,若开得太低,基本招不到人。“算上加班工资,到手薪水平均能到8000元左右。”
无独有偶,最低保障对家政行业的影响也微乎其微。上海爱君家政连锁创始人夏君介绍,今年家政行业薪资水平基本和去年持平,钟点工每小时在35元至40元,保姆每个月平均在6000元,育儿嫂更高一些,在7000元左右。“今年市场行情一般,工资没有增长,高端家政的薪资甚至出现了些许下降。如果行情好的年份,从业者的工资会上浮10%左右,已远离最低保障线,因此,最低保障标准的调整对行业来说影响不大。”
采访中,记者发现,相较于具体调整的幅度和金额,劳动者更关注调整的趋势,以及这一趋势带来的潜在影响,且关注度较高的反而是销售、中介、养老护理员等以“低底薪+高提成(绩效)”作为薪资构成的劳动者。他们总收入较为可观,但月收入的不确定性强,十分依赖当月业绩水平。各项民生保障标准的调整或许不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,但能保证他们在业绩低谷期“不饿肚子”。从事收藏品销售的姚先生说,我们不会成为享受最低保障的人,但是我们的底薪不高,保障标准的提高也让我们对议价有更多底气和参照。”
长宁区养老服务行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杨金艳告诉记者,其实,很多民生保障标准的调整不只是一个数据上的变化,例如有些养老机构按照最低工资标准设定了职工的基本工资,若最低工资上涨,他们的整体工资和加班费自然就会相应提高,“无论多少,涨薪总归是个好事情。”不过,她也表示,具体薪资涨幅还是要看各机构运行效益如何。
超七成企业可接受调整带来的影响
能通过增加效率应对
往年,7月1日是社保基数,失业保险金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、最低工资标准等与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政策调整的密集期,上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,始终注重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。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,上海的低保标准调整会综合考虑物价指数、人均可支配收入、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,形成了常态化的调整机制。同时,上海在保障标准之外,还会通过发放物价补贴、节日慰问等方式,增强保障的精准性。
“保障标准上调确实会增加财政支出,但通过合理测算和结构优化,压力总体可控。”某区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地方财政对民生保障的投入持续加大,低保等基本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虽有上升,但仍处于合理区间。
不少企业也表示,相较于社保基数调整产生的成本,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所造成的影响,尚在公司承受范围内。“社保基数一涨,一线保安到手工资就少了,为了稳住队伍,只能公司自己往里贴钱。”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孙岩博士说,从他们对全市850家企业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看,实际情况确如该物业公司所说。她表示,上海2023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后,推动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了3.40%,超七成企业表示可以承受最低工资调整对企业成本的影响。
“尽管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接受各种调整带来的用工成本压力,但在当前国内需求不足、外部环境压力大的现实情况下,应当持续关注最低工资标准、社会保险费、住房公积金等基本保障制度对企业经营的影响,统筹规划、科学测算、审慎调整,避免给企业带来过重负担。”孙岩说,“企业在执行相关规定时,可通过成本控制、效率提升和多维度职工激励等措施,应对用工成本增加,激发劳动者热情,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。”
保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,一头连着财政可持续。孙岩表示,上海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,但当前保障标准的调整仍需更精准地反映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,比如考虑不同区域的生活成本差异、家庭结构差异等。她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更精细化的测算模型,结合物价变动、民生支出成本等因素,让保障标准调整更科学、更贴合实际,真正实现“兜住底、兜准底、兜好底”。
【延伸阅读】
上海市人社局发布,本市自2025年7月1日起,对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进行调整,具体为:第1至12个月失业保险金支付标准增加50元,调整到2305元/月。第13至24个月支付标准调整到1844元/月;延长领取支付标准调整到1650元/月。
市民政局发布,本市将从2025年7月1日起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相关标准。
市医保局发布,2025年7月1日零时起,本市职工医保将进入2025医保年度(2025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),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,将从63万元提高到65万元,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部分,仍按规定继续报销80%。2025年医保年度的职工医保门急诊自负段标准、住院(含急观)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均不作调整,仍然按照2024医保年度标准执行。
(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朱兰英/文 李轶捷/摄)
股市5倍杠杆,中国十大杠杆配资公司,免费配资系统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